2005 年是国家 “ 十五 ” 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 “ 十五 ” 向 “ 十一五 ” 过渡的一年。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全国各行各业、各社会团体按照中央的精神,努力推动 “ 十五 ” 计划全面超额完成,清点 “ 十五 ” 成果,集中智慧,总结经验,预测未来,拟定 “ 十一五 ” 发展规划。根据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辐射加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于 11 月上旬在云南昆明联合召开了全国辐照交联线缆及材料研讨会。会议主题是总结 “ 十五 ” 的经验,研讨下一个五年的发展, “环保、安全、高性能 ”将成为今后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辐射加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全行业要遵循的发展观。
一、 “ 十五 ” 回顾
(一) “ 十五 ” 计划目标基本实现
2000 年,辐射加工专业委员会曾在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 “ 我国辐射加工产业 ‘ 十五 ' 计划设想 ” (其主要内容在 2001 年第二期《中国核工业》杂志上发表)。五年过去了,把 “ 设想 ” 与 “ 现实 ” 对照,当初计划的主要指标总体上已经超计划实现,辐射加工产业规模与效益有了较大增长,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目标的 10% 以上。除辐照交联线缆和电子束治理环境两项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其主要原因是前者的高端市场空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后者则是大功率加速器遇到技术难关,辐照设备未能如期到位 .
此外,我们在计划中提出的 “ 结构优化的企业群体 ” 、 “ 企业管理上水平 ” 、 “ 产品标准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 、 “ 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绩 ” 等也取得较好成效。
(二)辐射加工能力建设有很大增长
“ 九五 ” 末期,我国投入生产的加速器生产线约 50 条,总功率 2830kW,30 万居里以上的钴源装置 54 座,实际装源量总强度 1300 万居里。经过近 5 年的建设,辐射加工能力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
1、γ 装置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九五 ” 期间, γ 装置的设计规模一般在 30-50 万居里,技术水平一般。 “ 十五 ” 期间,特别是近 3 年来,在市场的拉动下, γ 钴 -60 装置建设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大,大多数在 100 万居里以上,最高为 500 万居里;生产过程自动化、集约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安全与质量监控系统更加完善。 “ 十五 ” 期间大型辐照装置建设以江苏较为集中,占全国 1/3 ,京津及环渤海地区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 十五 ” 期间, 100 万居里以上 γ 辐照装置已建或在建共 18 座,占 100 万居以上规模总数的 2/3 ; γ 辐照装置设计装源量比 “ 九五 ” 翻了近两番。
“ 十五 ” 期间用于 γ 辐照装置的总投资约 13 亿元人民币,投资的主体主要是企业。
2、工业辐照电子加速器生产线已超过百台套,加速器应用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据辐射加工专委会最新统计,从 2001-2005 年全国新建和在建工业用加速器生产线共 47 条以上,其特点主要是:( 1 )新建电子加速器生产线能量范围 1.2-3.0 MeV ,占 70% 以上,主要应用于热缩材料、高性能线缆以及发泡材料的生产;( 2 ) 10 MeV 高能量电子加速器有所突破,已有 3 台调试出束或投入运行。投入运行的加速器,主要用于食品或医疗用品消毒灭菌;( 3 )大功率低能加速器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新的自屏蔽大功率低能电子加速器在研制中;( 4 )加速器的束功率新增 3500 kW 以上,比 “ 九五 ” 增加了约 1.3 倍。据初步测算,截止到 2005 年底,我国辐射加工生产能力已达 400-500 亿水平。(表略)
(三)若干重要领域工业示范工程启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 “ 十五 ” 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从 2004 年起组织实施了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一年多来,先后有四批近 30 个项目(包括工程中心)通过国家论证并陆续获得政策性支持。
国家专项是按总盘子的 10-15% 比例给予支持, 30 个项目 3 年内国家共计投入资金超过 2 亿元,将调动近 20 亿地方和企业资金(包括一部分固定资产)。统计显示,辐射加工领域的辐照新材料、新型电子加速器技术、辐照成像及检测系统占专项经费的 70% 。国家专项支持为我国辐射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的发展机遇,预计将会产生一批技术专利,在某些重要产业领域将会有所突破,对我国同位素生产与应用以及辐射加工技术产业化定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产业基地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辐射加工专委会在 “ 十五 ” 计划中提出,要推动社会资本与辐射技术的结合,拓宽新的应用领域,扩大产业规模。几年来,辐射加工产业基地化建设的重大进展也是资本与技术、市场与规模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所谓产业基地,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研发力量,研发与产业能较好的结合;具有规模化的生产能力,辐射加工装置系统配套,技术先进;适应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产品多元化、系列化;有稳定可靠的融资渠道和良性资金运作机制。根据上述特征,目前具条基地条件或构成基地雏形的单位有:原子高科、上海应用物理所、苏州中核华东辐照有限责任公司、无锡爱邦辐照中心、江苏湖州中科英华、深圳长园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圳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华康(正在组建)。(表略)
(五)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绩
据估计,全国辐射加工行业中单位 “ 十五 ” 期间获得的技术专利约 40-50 项,比 “ 九五 ” 期间有很大的进步(表略)。
( 六 ) 企业制度建设上了新水平
企业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改制。按照改革的精神 , “ 十五 ” 期间有近 70 家企业实行改制,初步建立起多元投资主体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制度。其中大部分企业通过改制摆脱了行政体制的干预,调动了管理层与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效益显著增长;二是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据初步统计,业内单位已有 80% 以上通过了 ISO 体系认证。
(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回顾 “ 十五 ” ,我国辐射加工产业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
第一,装置建设已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但是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据初步测算,目前国内已建在建装置待全部建成投产将具备超过 400 亿元产值的生产能力。然而,目前可能实现规模化的产品除线缆、热缩制品等少数几个品种外,其他如发泡材料、化工管材、橡胶硫化等国外已经产业化的项目在我国进入规模化阶段尚需 3 年左右时间。由于研发力量不足,一些自主创新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第二,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现有行业内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许多是从科研单位转岗招聘或退休反聘的,平均年龄多数在 60 岁以上,特别是加速器和辐射化工材料方面的人才已面临断档缺位。一批老年技术骨干正工作在研发和生产的第一线,担当超负荷的中年人的作用,据估计,目前全行业缺少技术骨干约 200 名。
第三,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资源枯竭。我国辐射加工产业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源于几十年来国家围绕 “ 两弹一星 ” 攻关和核科学研究的技术积累。现在这一积累已基本耗尽,新的科技投入不足,以及核工业对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的不重视,使技术储备已到 “ 山穷水尽 ” 的地步。 2004 年,全国申报发改委专项 “ 前多后少,前高后低 ” 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四,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不规范,社会对辐射加工技术了解少,认同度不高等,也是影响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空间
国家就今后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方针和目标,和 “ 十五 ” 计划比较在战略重点上有重大调整和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求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社会体系,以及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予以落实等。
在重大调整与转变的背后,在 “ 十一五 ” 期间将给作为绿色高新技术的辐射加工产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现从以下几个行业发展情况,评估辐射技术产业未来市场需求。
(一)汽车行业
汽车是国家支柱产业之一。 2004 年产量达到 507 万辆,工业总产值 1.1 万亿元,占全国 GDP 的 2% ,直接从业人员近 220 万,相关从业人员 3500 多万。规划五年后的 2010 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翻一番,达到 5500 万辆。 “ 十一五 ”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突出三大重点(也是难题),即:
第一,节能环保。发展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
第二,自主技术品牌。 2004 年销售轿车、轻客共 249 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仅占 25% ,而自主品牌中自主开发的产品则更少,仅为 5% ,所以 “ 十一五 ” 汽车行业将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和推向市场力度,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汽集团规划要在自主领域有一个大发展。目标是销售量 200 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要占 50% 。
第三、扩大出口。据商业部统计, 2004 年我国汽车出口 7.4 万辆整车,其中小轿车 9335 辆,规划 “ 十一五 ” 出口平均年增长 30% 。
美国、日本的经验证明辐照加工技术在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围绕三大主题将大有用武之地,例如,汽车线束国产化和标准化,辐照交联高性能车用密封材料和内饰材料,以及轮胎预硫化等。保守估计,如以整车平均价格 1%-2% 产值计算,与汽车产业配套的市场空间约 40-60 亿元人民币。
(二)化学建材行业
建材行业也是我国的大产业,年产值超过 1 万亿元人民币。由于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建筑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高性能化学建材今后将有较大发展。国家规划发展化学建材的主要产品:塑料管材以 UPVC 和 PE 为主、大力发展其他新型塑料管及附件、以 UPVC 为主的塑料门窗型材、新型防水材料、环保型建筑涂料等五大类。
化工建材行业规划到 2015 年的发展目标是:( 1 )全国新建住宅室内排水管 85% 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传统铸铁管;建筑电线穿线护套 90% 采用塑料管;给水、热水、供暖管 85% 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镀锌钢管;( 2 )塑料门窗型材,全国实施建筑节能的地区,塑料门窗的比例达到 60% ,沿海地区达到 40% ;( 3 )新型防水材料在全国防水市场占主导地位,达到 80% 以上,逐步淘汰传统的纸胎油毡;( 4 )环保型建筑涂料。主要颜料金红石型钛白粉的国产率达到 30% 。
初步测算,在今后较长时期,在化学建材领域容量很大,到 2010 年不少于 100 亿元,希望通过努力,采用辐照技术的高性能化工建材占有 20% 的份额,达到 20 亿的目标。
(三)食品及食品安全
我国人口众多,食品工业属于大产业,年均增长率 10% 以上,到 2004 年达到 8000 亿元规模。然而我国农业基数很大,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 0.3-0.4:1 之间,其中西部地区仅为 0.18:1 ,远低于发达国家 2-3:1 的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滞后现象日益突出,食品安全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出来。食品安全几大 “ 顽疾 ” 之首是微生物超标现象普遍而严重,其次是添加剂不合格或加入量超标,原料中有害物质残留,营养成份不足等。
国家 “ 十一五 ” 食品工业规模的重点:一是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对农产品产值的比重,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使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并将食品安全问题列入国家 “ 十一五 ” 规划,予以重点关注。到 2010 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 1.2 万亿元。
农业与食品是辐射加工重点服务领域之一,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节能、安全、有效、民众乐于接受的食品辐照技术体系与产品系列是完全可能的,预计其市场空间不少于 100 亿人民币。
( 四 ) 环保产业
在我国 GDP 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已经危急到广大民众和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为此, “ 十一五 ” 环保规划的目标是 “ 多还旧帐,不欠新帐。预计 “ 十一五 ” 期间全社会用于环保的投资为 1.4 万亿元,约占同期 GDP 的 1.6% 。
环保投资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投资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产业的投资。截止 2005 年底,我国环保总产值约 2000 亿元(美国专门从事废物惠民公司 2000 年营业额已超过 130 亿美元),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 十一五 ” 环保规划的重点是: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中的烟气脱硫、汽车尾气污染控制和处理有毒害气体的高新技术和成套设备;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净化技术和成套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城市垃圾处理处置中的卫生填埋技术和成套设备以及焚烧尾气的控制技术和设备。有毒有害废物处理中的专用高温氧化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以及节水技术和设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
国外采用辐射技术于环境治理,比我国起步早,在气、液、固三个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用电子束烟气脱硫脱氮技术,日本等国已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几年前中物院与有关方面合作正在北京丰台建造工业化装置。清华大学核能院提出了 EB 半干法烟气净化方案,已列入国家 863 计划。如果工业化装置示范成功,将是辐射技术在环保产业中的重大突破。辐射技术与相关技术集成可能是发展环保产业重要技术途径。环保产业有超万亿元的潜在市场,到 2015 年,辐射技术得到 50 亿份额是可能的。
(五)药物及医疗用品(略)
三、 “ 十一五 ” 构想
(一)指导思想
“ 十一五 ” 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依据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方针,我国辐射加工产业 “ 十一五 ” 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 “ 绿色、安全、高性能 ” 为基点,自主创新与引进再创新为核心,加强行业基础性建设,充分发挥辐照装置群体的生产能力,面向国家重点行业,服务社会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实现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与效益有大的增长。依据国家发改委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到 2010 年达 1000 亿的要求,辐射加工产业力求占有 “ 三分天下 ” ,即实现辐射加工产品产值翻一番,为 300-350 亿元人民币规模。
依靠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产品档次。 “ 十一五 ” 全行业新增的专利数翻两番,从 40 项增加到 160 项;主导产品结构和加工服务内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适应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为地区产业和特色经济服务。 “ 十一五 ” 要全面提升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的规模与效益,加速京津环渤海及中部地区辐射加工能力的建设,为重点地区经济,为奥运经济做贡献。
(三)重点领域
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辐射加工产业,以辐射化工为主;辐射加工服务业,包括食品辐照保鲜、医疗保健用品灭菌消毒;辐射装置及成套设备,以及环保产业及公共安全专项。
1、辐射加工
“ 十一五 ” 辐射加工重点发展领域是:
(1)辐照交联电线电缆
电线电缆是机电行业配套性基础产业,市场覆盖面广,经济总量较大。 2005 年约为 1800 亿元, 2010 年超过 2400 亿元。辐照交联电线电缆是电线电缆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技术含量高,产品性能优,附加值高等特点,为优化、提升线缆行业产品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电线电缆总产值中辐照交联线缆所占份额在逐年上升。
① 产品类型。辐照交联电线电缆主要用于电气装备、中压及以下电力两大类线缆中发挥作用,其中尤以特种电线电缆见长,参考全国电线电缆行业提供的资料,预测 2005 年~ 2010 年内,辐照交联电线电缆主导产品将以建筑用线、汽车配线、电机引接线、中压及以下电力电缆、架空电缆等为主,并在 10kV 级中压软结构电缆(例如船用)、航空航天用线、温控伴热电缆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
② 产品产值。 2002 年我国辐照交联电线电缆产值为 13.6 亿元,约占全国线缆总产值的 1.3% ,相比 1995 年提高了 0.7 个百分点( 1995 年全国线缆总产值为 500 亿元,其中辐照线缆 3 亿元,占 0.6% )。预计到 2005 年可以占到 1.5% ,即 19 亿元, 2010 年为 3% ,达到 60 亿。
③ 市场取向。主要定位在:
● 新型建筑用线。以 90 ℃ 交联阻燃聚烯烃线替代 60 ℃ PVC 非阻燃线是必然趋势。随社会环保和安全意识增强,新型建筑布线将成为建设用电线的主导产品,有很大市场空间。
● 汽车、机车用线。随我国汽车制造业、城市轻轨和铁路交通的发展, 105 ℃ 阻燃、耐油、抗老化交联聚烯烃线缆及线束有数亿元市场空间。
● 船用线缆。我国是一个造船大国, “ 十五 ” 期间销售额达 230 ~ 250 亿元,预计 2010 年为 350 ~ 400 亿元。船舶工业发展给船用电缆带来生机,同时加快了更新换代,对辐射交联低烟无卤聚烯烃电缆的需求增加。
●10kV 以下电力电缆、架空电缆。三峡及西部水电站建设、西电东输,城乡电网改造将大量采用 XLPE 绝缘电缆替代目前的 PVC 、 HDPE 绝缘电缆。辐射交联电力、架空电缆将在与硅烷交联的激烈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
● 核电站高性能电缆。核电在中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将从目前 210 万 kW ,不到 1% 提高到 5% , “ 十五 ” 末期达 610 万 kW 。 2010 年达 2000 万 kW ,预计 2020 年达 6000 万 kW 。据估算每百万千瓦约需配套电缆约 6000 万元。核电站给核电用电缆带来很大市场空间。
● 航空航天用线缆
(2)热缩材料
由于热缩材料投资门槛低、技术扩散快、利润空间大等特点, “ 八五 ” 、 “ 九五 ” 成为我国辐射化工领域发展最快、小企业林立、竞争最激烈、技术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产业门类。 “ 十五 ” 期间这一情况有较大改变,在深圳、上海、江苏地区,一些规模化、高品质出口型企业的产品占居市场主导地位。热缩产品主要包括电力电缆附件、通讯电缆附件和各种管、片、带材料三大类。目前已能提供电力附件 200 万套 / 年,通讯附件 300 万套 / 年,热缩管 6 亿米,管道热缩片 6000 多吨,其他热缩制品 3000 多吨。目前我国的热缩材料虽然有一定产业规模,但与国外产品比较在性能、规格、质量、服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今后 5 年,热缩材料发展的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有条件的企业应在高档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普通产品市场由无序价格竞争转向以质量与服务为中心的公平竞争的轨道上来。
2010 年发展目标:
① 产品数量与规格。产品数量翻两番;品种规格增加一倍;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性能产品规格品种占 30% 以上。到 2010 年,实现电力附件 800 万套 / 年;通讯附件 1000 万套 / 年;热缩管材 25 亿米;热缩片材 20000 吨;产品规格 1000 种。
② 产品产值。以 1996 年 5 亿元为基数, 2002 年我国热缩材料制品产值为 8.5 亿,从 1997 年~ 2002 年 6 年间年均增长率约为 10% ,是热缩材料稳定增长期。在国家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我们仍以 10% 增长率为依据进行规划, 2010 年产值规模如表八,即电力附件 8 亿元,通讯附件 7 亿元,热缩管材 10 亿元,热缩片材 10 亿元,总计约为 35 亿元。
③ 市场取向:
● 电力系统仍然是最大用户。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能源建设投入,加速中小城市及农村电网改造,以及完善电信网络的基础建设,对热缩材料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 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家用电器向农村市场进军,使得电子、线缆工业对热缩管材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增长。
● 国防(满足 MIL 标准)、医用(如异戊橡胶体系、硅胶体系)、体育娱乐等热缩制品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 国家重点工程,如奥运工程、西气东输以及国际间石油管道的建设,对热缩片材及热缩异型材料,不仅需求量大,而且对耐候性、耐老化等都有更高要求。
(3)辐照材料
辐照材料是为辐照交联电线电缆、热缩材料制品提供基础性材料,是辐射化工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辐照材料研制与生产滞后于线缆生产和热缩制品生产的需求,其产业规模和品种规格长期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针对辐照材料现状,规划到 2010 年发展目标是:
● 大宗主流材料,建立严格的产品标准,规范后加工的工艺条件;
● 研究开发 5 ~ 10 种新的高性能辐照材料;
● 重点开发环保型辐照材料;
● 进一步扩大辐照材料产业规模 ,2010 年争取达到年产 5 万吨,销售收入 8 亿元。
(4)发泡材料
经过几年研发,在国家发改委专项支持下,目前处于产业化初期,从太原防护院辐照所和青岛喜盈门集团公司反馈的信息,辐照发泡材料随着我国汽车、家电、建材行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产品的高档化和环保化的要求,产业化前景非常看好,预计今后将有较大增长,到 2005 年可能超过 2 亿元规模, 2010 年可达到 15 亿元。
(5)辐射交联聚烯烃管材及附件
在今后的建筑及工厂给排水中 , 交联聚烯烃管材由于耐热温度高 , 有逐步取代金属管材的趋势。辐射交联在生产塑料管材及附件上有独特的优势,现在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的产业规模,我国应在此领域开创市场,并逐步推广扩大。 2010 年争取年产值 15 亿元。
(6)橡胶硫化
辐射预硫化轮胎,日本、美国的技术已经成熟,并在汽车轮胎生产线上广泛应用。我国目前有汽车轮胎生产厂共 200 多家,可选择条件较好的 1 ~ 2 家,在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主创新开发一次辐照硫化生产工艺,不仅实现技术跨越发展,而且进一步通过示范在国内全面推广。到 2008 年开发并建立一次辐照硫化示范生产线; 2010 年在国内推广,产业规模 10 亿元。
(7)高分子 PTC 器件
温控伴热电缆是最能发挥辐射技术优势,节能、环保型高技术产品。应摆脱十多年的徘徊局面,提高装备及工艺控制水平,提高产品稳定性,使低温、中温温控伴热电缆形成规模产业。随我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输配电基础设施的改善,除石油、化工、给排水管道伴热保温外,融雪化冰、农艺养殖、城乡分户独立电供暖等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自复式保险丝是以高分子 PTC 材料为基材的一种可恢复的过流保护元件,在电子电工行业有广泛用途。它是 Raychem 公司主打产品之一,有十多个系列。近年我国已有研究单位和企业尝试生产。争取在今后 5 ~ 10 年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大规模产业。
(8)绿色环保涂料
利用辐射乳液聚合生产水性乳胶是我国最具特色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在过去十多年已开发出低温涂料印花粘合剂和增稠剂系列产品,并形成了一个产业群体。近年又开发了乳胶系列深加工产品 - 水性涂料,形成有自主产权的耐水、耐候、无毒建筑用高档功能性涂料。辐射法生产的乳胶残存单体少,质量优异,重现性好,适用范围广,是真正的绿色环保涂料。目前国内各种水性乳胶年需求量超过 100 万吨,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用于建筑及装潢占一半以上。在现代工业中,涂料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丰厚,并且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据珠江三角洲抽样调查,在社会购买的涂料中高档涂料占到 85% 以上。因此,预计 2005 ~ 2010 年辐射法生产的环保涂料将形成一定规模,达到 3 万吨 / 年, 10 亿元规模。
(9)用辐射技术处理三废
电子束脱硫脱硝技术,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化项目。我国有 2000 多座火力发电厂急需进行烟尘处理 , 有 3000 亿元的市场份额 ; 国内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加速器有一定竟争力 ; 西南物理院和清华大学在系统集成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推动烟道气电子束脱硫、脱硝技术产业化,争取到 2010 年建成 10 套工业装置,产业规模达到 10 亿元, 2015 年能有 20 套装置投入运行。
医疗垃圾是全世界城市垃圾处理中的难题。采用推广辐射处理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处理途径。在国家支持下首先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 EB 示范装置并由示范走向推广。
(10)EB 固化
在大型工业产品表面处理上具有产业化前景。过去 20 年,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如北京自动化所、上海科技大学、兰州近代物理所等单位,曾在 EB 装置、固化材料、辐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中试规模的成果。但是这项技术由于超前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在产业部门难以推广。据对目前工业产品市场调查统计,在高档材料及钢板表面加工、广告印刷等领域都有潜在的需求。在今后一个时期,可以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争取到 2010 年建成 5 ~ 10 条生产线,产值 1 ~ 2 亿元。
综上 10 个产业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据其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推进:
第一层次:( 1 )辐照交联电线电缆;( 2 )热缩材料;( 3 )辐照材料。扩大规模、提高档次,进入高端市场。
第二层次:( 4 )发泡材料;( 5 )辐射交联聚烯烃管材及附件;( 6 )橡胶硫化;( 7 )高分子 PTC 器件。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尽快形成主导产业。
第三层次:( 8 )绿色环保涂料;( 9 )用辐射处理三废;( 10 ) EB 固化。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争取以上三个层次到 2010 年形成 145 个亿的产业规模: 辐照交联线缆 50 亿元;热缩材料 35 亿元;辐照材料 10 亿元;辐射化工新产品 50 亿元。
2、辐射加工服务业
(1)食品辐照保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为了贯彻中央关于重视三农的方针,我国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迅速提高食品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这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辐射加工在 “ 十一五 ” 及今后较长时期对发展我国食品工业有所作为。
① “ 十一五 ” 目标。大力宣传和推广食品辐照保藏技术,提高消费者的可接受性,利用承办奥运之机扩大商业化规模;加紧制定相关法规、标准和工艺,提升食品辐照的质量和辐照效益;在扩大钴 -60 辐照的同时,加快发展加速器在辐照食品中的应用。
② 发展重点:
● 辐照杀灭致病菌、虫,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虽然人们在减少细菌污染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食源性疾病仍呈上升的趋势。大力推广辐照处理技术,重点应用于小包装熟食品的辐照杀菌,制冷小包装鲜肉和鲜禽肉的辐照处理、调味品和脱水蔬菜的辐照杀菌处理,以及保健食品的辐射处理。
● 进出口的农副产品和食品的检疫处理。据海关统计,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副产品、食品以及一些可能生虫染菌的产品约占进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达 9 千万吨,价值 450 亿美元。为了避免一些病菌、虫害和化学毒素等带入国内,采取辐照处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应在主要口岸建立辐照检疫处理示范装置并大力推广使用。
● 风味食品和土特产品的辐照杀虫保鲜。我国风味食品和土特产品非常丰富,不但国内市场广阔,而且是出口创汇的好资源。但许多传统风味食品和山野菜蔬等是不能用高温高压灭菌的,采用辐照处理是唯一的选择。
● 粮食贮存中的辐照杀虫。我国战备粮贮存大约在 9000 万吨,目前主要依靠薰蒸杀虫剂处理,其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操作工作更是深受其害,而且长期用药虫类已有抗药性,大力推广使用辐照杀虫是有效的方法。
(2)医疗保健用品辐射灭菌消毒
医疗保健用品主要有输液器、注射器、手套、脱脂棉等(表十)。现今国内 80% 以上采用环氧乙烷( ETO )熏蒸,随着蒙特列尔国际公约 2003 年生效, ETO 必将逐步被辐照技术替代。为了应对巨大的市场空间, 2001 年以来有 20 多家企业已建成辐射灭菌工厂。由于技术的日趋成熟与产品出口的拉动力,辐照消毒产品产值 “ 十一五 ” 期间将有较大增长。
① “ 十一五 ” 目标
建立完善的辐射灭菌质量保证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满足出口的医疗保健用品辐射灭菌需求的同时,利用承办奥运之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从 2005 年,将医疗保健用品灭菌的占有率从 30% ,到 2010 年达到 60% 。
② 发展重点
●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2 年公布的授权企业有 143 家,应逐步淘汰环氧乙烷消毒法,采用辐射灭菌消毒法。
● 医用乳胶手套。全国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有 30 家,年产量约 3 亿付,大部分出口,根据国外要求,都应采用辐射灭菌法。
● 卫生材料。目前,全国有生产企业 400 多家,主要产品有医用敷料、手术巾、手术衣、急救包、棉球等十几种卫生材料,有 43% 的产品出口。大部分是出口到国外后另行包装,由当地国灭菌处理。今后,应由国内辐照灭菌,以最终产品进入欧美市场。
● 药品包装材料。我国药品包装企业有 700 多家,主要生产药品包装用塑料制品、复合膜、 PTP 铝箔、疫苗包装制品、抗生素铝塑组合等。目前,只有少数企业采用辐射灭菌法,有巨大的市场需要开发。
● 中成药材。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配制中药过程中,药材生粉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容易滋生细菌,达不到质量要求。用环氧乙烷消毒会有残留,高温消毒会使中药中的挥发性成份损失。采用辐射灭菌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应继续大力推广使用。
辐射加工服务业的经济规模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方法(产品原值计算),辐射加工的实际服务收入平均为加工产品原值的 3% ,估计 “ 十一五 ” 期间有 100-150 亿的规模。
3、 辐射装置及成套设备
“ 十一五 ” 期间,我国 γ 和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在智能化、标准化和配套性方面将有较大提高,以满足国内日益扩大市场需求,同时争取有一定的出口份额。
(1) γ 辐照装置及成套设备
以确保安全,提高射线利用率为重点,全面提升 γ 装置设计及制造水平;争取有 3-5 套大型装置出口;创造条件与外国企业在周边国家共建辐照厂。
● 新建 20 座大型装置,设计装源量平均 200 万居 / 座,实际装源 100 万居 / 座;
● 合理布局,重点向京津及环渤海地区和中部一些地区推进;
● 成套设备及配套实施总产值约 10 亿元,形成加工能力为 80-100 亿产值。
(2) 电子加速器及成套设备
合理规划,发挥专长,形成系列化的生产能力和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用重点发展高能量及低能量大功率电子辐照装置,为扩大加速器应用范围,开发与之配套的工艺辐照设备;全面提升中等能量电子加速器技术水平,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出口份额。
● 10Mev x 1-3mA 电子直线辐照加速器及成套设备 15 台;
● 200kV-800kV,30-300mA 低能中高功率加速器及成套设备 15 台;
● 1-5MeV,10-100kW 中能加速器 15-20 台;
● 加速器及成套设备和配套实施总产值 15 亿元,形成 100-120 亿加工能力。
(3) 争取有 “3+5” ( 3 套 γ 装置、 5 台电子加速器出口) 1000 万美元出口额。
估计辐照装置及成套设备在 “ 十一五 ” 期间有 25 个亿的规模。
4、环保产业及公共安全专项
辐射技术在环保产业中将大有作为,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辐射加工专委会将吸收专家拟定专题规划。
“ 十五 ” 期间,辐射加工技术为保证国家安全,开展了若干专项和重点项目研究。例如,为了反恐和应对 SARS 的突发性事件需要,中国原子能院完成了自屏蔽 2MeV , 1kW 专项任务;清华同方生产的电子直线加速器集装箱在线检测的系列产品,为我国大型集装箱货物进出口安全做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 十一五 ” 期间,依据国家安排,重点提供为国防重大装备所需的以加速器为射线源的大型工业 CT 。最近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15 MeV 、 5*2 高精度工业 CT 已通过验收,预计今后几年经过改进提高可形成产业规模。另外,国家发改委立专项为公安系统提供毒品和爆炸物检测装备。估计在 “ 十一五 ” 期间将进入产业规模。
四、对策建议
(一)加速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国家的关注和支持为我国辐射加工产业提供了最佳的发展机遇,然而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当务之急是人才,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据测算,全行业每年需增加 200 名左右中高级人才,即 5 年至少 1000 。按照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及专业设置,通过高校渠道培养的人才资源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必须建立起学校、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的多渠道、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同辐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省份或城市,如,江苏、四川、上海、天津、广州等,在有条件的大学、研究所或企业创办多样化的在职培养模式。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攻关,建立双边技术与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动成果转化。
此外,辐射加工专业委员会正组织实施 3 x 100 培训计划,争取用 3 年时间,通过远程函授为主,与定期集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 300 名经理人才和业务骨干。为此专委会已发通知,希望各成员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生产与科研情况予以安排落实。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辐射加工行业整体上存在技术水平低、技术储备不足、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较差,面对发达国家所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一时难以跨越。辐射加工技术产业年科技投入为年销售额的 2.5% ,远低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不得低于 4% 的水平。为改变这一状况,建议:
● 国家科技部及有关部门稳定增加对辐射加工技术的投入。国家科技部投入总量在年均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增加到 2 千万以上水平,争取 5 年不少于 1 亿元人民币。如果国家年科技投入 2000 万元,仅相当于辐射化工年销售收入的 0.05%, 但是国家的科技投入资金有鲜明的政策性和引导性,旨在调动鼓励部门、地方、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国家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具有前瞻性、关键性、公共安全的项目上,对于中小型的技术开发项目,国家拟采取 “ 四两拨千斤 ” 的扶持性政策。
●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据协会抽样调查显示,辐射加工行业中 70% 的企业主要依靠自筹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依靠国家和地方渠道投入的约为 20% ,其它渠道为 8% 。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条件下,应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投入主体,吸引民间、社会、国际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保证国家、社会、民间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发挥效益,提高全行业创新水平,拟由行业协会在全行业系统建立企业 “ 信誉档案 ” 、 “ 创新能力评价 ” 、 “ 投资效益跟踪评估 ” 等制度。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以第三者身份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间发挥中介咨询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与相关行业建立合作机制,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规划实施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重点行业产品升级,要求科学技术为此提供技术支撑。辐射加工技术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应用面广,可以在新型制造、建筑建材、通讯交通、电子电器、医疗及设备、农业品种改良、食品加工、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正发展成为服务多个行业、不可替代的主流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刚性化影响,各行业之间信息难于沟通;行业之间的技术壁垒以及市场经济不发达等原因,使得社会对辐射加工技术的认同性较差,辐射加工技术向相关行业渗透扩散进程缓慢。为此,建议辐射加工行业在国家支持下,主动出击,推动并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建立联系合作双赢机制,激活全社会科技资源并以应用推广辐射技术与其它高新技术为主题,围绕若干主导产业的产品升级,拟定技术集成、技术攻关专项计划,提供有关咨询意见。现代技术逐步走向综合,通过技术集成推动产品创新是一个重要趋势。在这历史转折时期,辐射行业应抓住机遇,与相关行业进行沟通。例如,为汽车部件国产化、建筑材料环保化、公共安全技术配套化、现代医疗技术普及化等,做出积极的努力,并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四)加强行业管理,引导规范市场行业
鉴于行业内单位体制环境上的差异,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制度不完善等因素,辐射加工行业内成员单位之间是在不平等条件下竞争求发展的。面对这一时不可改变的条件,辐射加工专业委员会力求通过行业管理,在行业内部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小环境,引导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业,为全行业发展创造条件。为此,我们正在采取以下措施:
● 组织实施 “ 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认证合格单位 ” 评审工作。十一月初,我们已正式发出通知,争取在 2006 年初第一批通过评审认证的企业挂牌,迎接客户;
● 筹办促进产业化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行业内公共事业,如科普、信息等。如有可能,希望通过建立的基金机制,帮助欠发达地区具有创新活力的、暂时处于弱势的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资助。
( 五 ) 加强行业基础性建设
“ 十一五 ” 期间基础性工作重点是:
● 进一步做好标准化工作,争取 2006 年完成 γ 辐照装置设计建设规范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修订报批;加强企业单位产业和加工服务标准化,规范建设;与相关行业配合建立一批产品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 进一步办好《辐射加工》内部交流杂志,发挥杂志交流、沟通、科普的社会功能。希望各主任和主任单位进一步给予支持,发挥通讯员的作用,扩大信息资源,增加稿源。
(六)广泛开展国际交往,加速辐射加工产业国际化进程
“ 十五 ” 期间,辐射加工专委会五次组团出国考察,访问十几个国家,收到了开阔眼界,扩大交流,了解信息,合作发展的效果。 “ 十一五 ” 期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更有针对性的双边或多边的对话交流,推动我国辐射加工产业走向国际。
注:本文有潘秀苗、黄正新、王传祯共同参与讨论修改,北京大学吴季兰教授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本文内容表述如有不当或错误之处应由起草人负责。
作 者: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辐射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