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广大消费者为“今天还能吃什么”而忧心忡忡时,一种通过辐照消毒灭菌保鲜的安全食品,已悄然走上国人的餐桌。有关专家预言,随着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辐照食品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核技术灭菌:世界卫生组织列入重点推广计划
据专家介绍,核辐照是伽玛辐照技术的简称,主要利用钴-60等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高能伽玛射线来对产品进行灭菌、防虫等处理。辐照后的粮食3年内不会生虫、霉变;土豆、大蒜、洋葱经过辐照后能延长保存期6到12个月;肉禽类食品经过辐照处理,可全部消灭大肠杆菌、霉菌等食源性病菌。辐照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绿色加工技术,与传统的食品保藏方法(冷藏、加热、化学处理等)相比,具有不破坏食品结构和营养成分、不破坏原有包装、杀虫灭菌彻底、无污染等显著特点。食品辐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点推广计划。
食品辐照:不会产生放射性残留和毒性
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经辐照后,食品是否具有放射性或毒副作用,营养价值是否受到破坏。专家认为,人们对辐照食品心存疑虑,主要是把核辐照同原子弹爆炸以及核电站泄漏后产生的放射性沾染联系在一起了,其实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原子弹爆炸后,具有强烈放射性的核物质暴露在大气中,造成核污染。而核辐照采用的是封闭放射源,放射性物质保存在两层密封不锈钢外壳内,仅通过伽马射线杀死细菌和害虫,达到预期目的,不会产生放射性残留和毒性。
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宣布,经1Mrad以下剂量的照射处理,任何食品在安全性上都不存在问题。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高剂量辐照的食品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即使用超过1Mrad剂量辐照的食品也是安全的,不存在毒理学、营养学和微生物学问题。检验发现,辐照处理前后食品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和糖类的含量基本是恒定的;在低温和包装良好的情况下,辐照对食品中B族维生素、抗坏血酸及抗坏血酸盐、脂溶性维生素A、D等的破坏甚微。
辐照食品:已经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目前,全世界500多种辐照食品已在53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30多个国家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每年的辐照加工量在30万吨以上。从1958年起,中国先后开展了辐照马铃薯、洋葱、大蒜、蘑菇、蔬菜、水果、鲜猪肉、牛羊肉、鸡鸭肉及其制品,水产、鲜蛋、酒和中成药、中药材等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据了解,我国批准的适宜辐照的食品已达6大类57种,并制定了相关产品的辐射加工工艺标准,为中国辐照食品与国际接轨,确保辐照食品质量和安全,促使食品辐照行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累计辐照食品数量已近60万吨,年辐照的产品达10万吨左右,并且发展迅速,辐照食品已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